何林:做“胞波”,是个用心的活

何林:做“胞波”,是个用心的活

——(2017第九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胞波论坛”上的发言

何林@胞波网

 摘要:缅甸缅(族)人在缅语中把华人或中国人称为“胞波”(同胞兄弟/姐妹),后成为两族乃至缅中两国间的专属互称。“胞波”,从传说到历史形成再到政治升华,主要不是靠金钱(援助),也不是靠技术(策略),而是靠“用心”,这在当代尤为重要!

何林:做“胞波”,是个用心的活

 

    尊敬的前辈们,同胞们,同事们以及小伙伴们…… 在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说这个话题,是十分吉利的和荣幸的!这个题目其实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在座的华人前辈,以及咱们的前辈长久的践行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胞波是这样的…… 而在当今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缅甸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胞波”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及历史使命,当然还有作为“胞波”的人们的责任。华人与缅人,中国与缅甸,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生活)”、“共同的责任”!

 

“胞波”是个用心的活

缅甸著名经典编年史《琉璃宫史》中有个传说,说缅甸人与中国人的先祖是同胞兄弟/姐妹而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也有族源相近的记载。但有人说,这只是个传说而已,不足为信,即便民族有相同的来源,也不能说明问题。我想说的是,不论是传说还是历史,都是根植于我们血液和精神中的基因(DNA),还有什么比这天然的赋予更直接的呢?

当然,成为“胞波”靠的不是传说,也不是历史源流。从明代,尤其是清代以来,缅华两族及两种文化长期亲密交流利益的互补,当然还有缅人的包容与友善,华人的宽厚与智慧,共同建构了胞波的社会基础。一会大家将会在今天成立开馆的“胞波博物馆”中看到除了胞波的传说、《骠国乐》,还有金多堰渡口的货船,敏董王与华人领袖的促膝交谈…… “胞波”首先是缅、华两族历经数百年用心经营的结果。

上世纪50-60年代,缅中两国的亲密交往使得“胞波”升华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专属符号…… 可以说,先辈们创建的“胞波”基业凝聚了两族以及两国人民的共同命运及最美好的想象和意愿,但“胞波”需要后人不断滋养的和建设,否则还会枯萎。上世纪60年代末,尤其是1988年以后“胞波”被严重透支,被负面化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在迎来了好时代,加油吧,同胞们!

“胞波”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成于百年相亲,定型于缅中外交。在当代背景下,“胞波”仍需在民间层面上得到提升,即建立系统化的中国人民与缅甸人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关系——这是“胞波”的新基石。

胞波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外交辞令,也不仅是个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活着的人民间的关系及交流。换句话“胞波”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化,也不是说在口中的艺术,而是一门行为艺术“胞波”的行为是人民间的互动,不仅仅是物质或财务的表达,也不完全是交往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用心”!从早期缅华交往,上世纪50-60年代两国间“充满亲情”的外交,到当今众多华人同胞在缅甸社会的贡献及担当,都证明了“胞波”是用心的回报。

 

“胞波”,就为缅甸做点什么吧!

2008年开始接触缅甸到现在,快10年了。说实话,在缅甸,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布施”,包括奉献和分享,而最大的财富就是学会了为别人做点什么。这与其说是我的领悟,倒不如说是缅甸人,包括华人前辈们每天在给我做“行为艺术”。缅甸有着良好的“慈善传统”,布施已经成为凡事的开端。有人会在自己生日这天,坐1个半小时的船,跨过伊洛瓦底江,从曼德勒市区到对岸敏贡的老人院,捐一顿饭食,陪老人们度过一天;有人会在金婚纪念日,用原计划出国旅行的钱给当地的小学捐建一座房屋;甚至,一家企业的兴办,是从布施开始的……

在缅甸工作期间,我们尝试把缅甸的“布施”与中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向缅甸人民介绍和分享汉语和中华文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首先感谢我曾经的工作,没有人每天告诉我怎么做和做什么,因而我和我的缅甸同事们尽可以“为缅甸人民服务”。我们把汉语“布施”给寺庙学校,后来给了大学,受到广泛欢迎,现已经有5千多学员通过这一项目学习汉语。后来给孩子们设计了基于汉语的职业技术培训,让大家看到了就业的希望,现在职业教育计划也在蓬勃发展;在文化交流方面,出于对缅甸文化的喜爱,我们筹建了一间缅中文化展览室(即胞波博物馆的前身),以缅甸文化展品为主,向中国访客介绍缅甸文化,同时也向缅甸人展现了他们自己文化的宝贵,结果感动了一批精英们,意外的收获是,他们也更愿意来了解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珍视的不是项目获得多少学员以及受到上级的夸奖,而是有多少人从中受益,以及我们得到的信任及尊重。

在缅甸,我十分喜欢这样一些华人企业,除了积极缴税,他们举办了相当多的社会慈善活动,包括为员工举行布施。这些经验后来成为了我给学生上课及企业投资咨询的经典案例。有国内企业来咨询有关在缅甸投资的事,我们没有马上给他推荐投资指南,而是建议他们去做点布施,或一些小慈善…… 一个外国企业的到来,首先需要的是获得信任和尊重,这在缅甸很重要,而布施或为别人做点什么是第一步骤。何况,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胞波”,需要每个人的添砖加瓦,企业也不例外。有一位中国商人,来缅甸2年,几乎没有做一桩生意,每天的工作除了学习有关缅甸的知识,就是为周围的人做点好事…… 他说,如果把人的事情搞好了,生意自然不愁。我把他称为“最懂人类学的商人”。

关于“一带一路”,我更倾向一位缅甸高僧的解释。他说,英国的工业革命造成了过剩的产品,同时需要大量的原料,于是把像缅甸这样的国家变成了殖民地;美国后来取代了英国,生产了过剩的武器,为了推销,全世界烽烟四起;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产品丰富了,也要走出去。但中国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思维:一户人的大哥发了财,就要分享给兄弟姐妹们,就像我们缅甸人的布施一样,在寺庙布施,连同布施所得的功德,一并在滴水仪式的“阿妙!阿妙!阿妙”声中分享给所有的人。“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分享,分享也就是“一带一路”的铺路石。记得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说,海外华人华侨为当地贡献就是对中国的贡献。许多华人及华人企业一直是这样做的。换句话说,为缅甸做点什么,回报是十分宝贵的:信任、尊重。

本人曾在缅甸工作,做做研究,写本书,事实上是缅甸这个“田野”给了我工作机会。我想,我们难道就不能为缅甸做点什么?缅甸需要世界的智慧,也需要华人智慧,需要中国智慧,作为以思考为职业的我们,难道不能帮帮我们的“胞波”吗?因此,我们倡议,缅甸研究为缅甸服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正在努力,也期待得到各位前辈的支持,谢谢!

 

何林:做“胞波”,是个用心的活

以上图片来源:缅甸金凤凰中文报

(发言者:何林,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胞波网独家稿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aukphaw.net/4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17年11月29日 下午3:53
下一篇 2017年12月2日 下午3: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胞波(同胞兄弟)传统源于中缅民间,基于民间,成于民间!“胞波网”承续胞波情谊,促进两国人民之相互了解与理解,服务民间交流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