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胞波网
 

小时候的瓦城,不仅是一个悠哉、悠闲的城市,感觉之中,还是一个充满特色口味饮食的城市。跟当时的首都仰光满街都是“莫恒卡—鱼汤米粉”的单调相比,瓦城的饮食口味真是应有尽有,丰富多彩。瓦城不仅是文化古都,还是多民族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先看看缅甸传统食品,不仅口味丰富多彩,还十分便宜实惠!先说缅餐,在老瓦城人的记忆里,饱吃一顿缅餐,才花一块缅币,一块钱?跟现在的年轻人们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84条街的瓦城夜市(如今早已“灭绝”?)简直就是缅甸小吃一条街。一进夜市就有卖“透孟(译音,缅甸粘糕)”的姑娘们,一见到来客就会大方地拉着客人去免费品尝“一口”小吃;到了夜市尽头,更是民族小吃大杂烩:有德祐的油面店、有印度的千层饼、馕饼、巴拉达;还有不少饮料,什么果汁、冰淇淋根本不在话下,当时在瓦城盛行一时的“帕鲁达”简直是甜到骨头里去的冷饮,如今已经“流传”至缅中边境一带!那里的人怕都不知道,他们今天情有独钟的“帕鲁达”的发源地就在瓦城。

 

再看看我们德祐(华人)的饮食。广福建人(老瓦城人统称云南以外的德祐,也即广东福建多省)的油面(凉拌面)早就流传于全缅甸;还有福州人的包子(当时最著名的是29条街与84条街角的“天成”茶店包子;如今风靡全缅甸的是“曼谬多(曼德勒京都之意)”包子(全数福州人口味)、油炸桧(福建音,缅语直译)、云南人的七层包子(又称破酥包子)、广东人的“布甘孟(缅语,碗状糕之意)”、云南人的鸡蛋糕…都“产自”瓦城!瓦城晚上的宵夜,竟全被云南口味“垄断”:有29条街83条街路口的“烧腊+烤粑粑”、同在这个路口的“锅贴”、以及“稀豆粉+烤粑粑”(这食物,绝对属于瓦城以及缅北特色,当时很多仰光朋友不仅不会吃,还会“望而生畏”,拼命摇头!比有些人对榴莲的反应还要“夸张”)、29条街83与84条街的“牛肉帕呼+烤粑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咽口水”。可惜这些特色口味小吃,很多都无法“延续”至今。

 

曾几何时,瓦城的饮食口味发生了“质的变化”!昔日的饮食口味流向是由瓦城流向北方(如:“帕鲁达”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当今竟出现严重的“倒流”现象,让老瓦城人倍感“失望”。首先是上世纪末“烧烤文化”的兴起,这绝对是由边境一带流传至瓦城。烧烤文化最让人无法抗拒的就是“烤鱼”,吃过一次,肯定就会“上瘾”而无法“歇手”!后来才惊传为何有这样“上瘾”的症状:据说撒了鸦片籽?再后来医生提出严重“警告”:“烧烤+啤酒=致癌”之后,才对这“烧烤”开始“望而生畏”。但是依然有点儿“依依不舍”。

再后来,直至现在的疫情后时代!瓦城饮食文化已经完完全全被“麻辣+火锅+烧烤”文化“吞噬”!老瓦城人对昔日的老瓦城饮食文化“濒临灭绝”感到烦恼,悲伤,惋惜。更让老瓦城人感到“痛心”的是,瓦城“饮食中心”竟由“(旧)市中心”迁移至南部(101科技路以南)。疫情后时代的今天,到处都是“麻辣味”:麻辣菜、麻辣烫、麻辣串、麻辣火锅…别说吃,看一眼,就让人“直冒汗”。疫情后,到处都是火锅店!而且还要“火锅+烧烤”。不仅高朋满座,座无虚席,更加“夸张”的是昂贵(每人2万至数万缅币)的自助火锅店在电话预约后竟还要在外久坐等待空位。缅语有句话:“犹如白吃”一样的热闹、拥挤!看着此情此景,老瓦城人只得长叹一声:时代变了,老矣!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当今的饮食全是“麻、辣”味!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火锅食材空前火爆!
 
疫情后老瓦城人的烦恼(二):饮食变了!
当今瓦城的主流饮食:火锅+烧烤+麻辣!

本文系胞波网独家稿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aukphaw.net/65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4月22日 下午3:52
下一篇 2023年4月24日 下午2: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胞波(同胞兄弟)传统源于中缅民间,基于民间,成于民间!“胞波网”承续胞波情谊,促进两国人民之相互了解与理解,服务民间交流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