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高 发 元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3年,今年迎来百年校庆。
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早期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大学,民国时期曾一度辉煌,在全国反独裁的民主运动中,以“民主堡垒”著称,新中国建立后培养了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
云大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筹建期间几乎夭折,建校后,开始为民办、省属,后改为公办,一度为部属,后又回到省属。上世纪五十年代,高校院系调整,工、农、医、土木工程、航空、铁道等院、系、科分离出去,或另立门户,或併入其它高校,余下文、理两科而元气大伤。接着由部属返回省属,从此淡出国家队。十年“文革”遭重创,“文革”结束,恢复办学,步履艰难。
云大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但底蕴犹存,一股不甘落后,重新崛起的力量在涌动,等待的只是时机。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一期”211工程”建设专家论证会
20世纪末,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计划,云大有幸在列。这是云大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有关领导、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和教授组成的“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高发元任组长。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朱维华校长为法人代表,洪品杰副校长协助,并分管综合、协调部门”211工程”办公室,各子项目建设单位、部门责任人具体落实。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一期”211工程”建设批复文件
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振兴云大,首先面临的是厘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岀路,有好的思路,才会有好的出路。云大的发展思路是什么?开始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恢复老云大架构,把云大建设成文、理、工、医、农等均有,学科门类齐全,名符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具体设想有二,一是与有关院校合并,走捷径,一步到位,这是最佳选择,但这不是云大所能办到的。二是另起炉灶,新建工、农、医三个学院,这也不错,但需要投巨资和招聘大批高水平人才,这也是云大无力办到的。工、农、医三个字院先搭架子再建设也是个办法,但提高水平需要很多年,很多年后是个什么样子也不好说,因为你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甚至是倾全校之力发展。显然,恢复老云大架构,振兴云大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应走出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大,学校才能振兴的误区。老云大已回不去,只有另谋他图。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1996年,中国共产党云南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立体气候,自然资源丰富,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样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云大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云大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我们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确定为学校的发展思路,并载入校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形成全校共识。
”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3句话12个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核心是”办出特色”,云大的发展思路可以说就是四个字:“办出特色”。这看似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办出特色”,是多少代云大人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 特色,简言之,就是我有,你没有,或者我有,你也有,我有所不同。特色只有有无之分,而无优劣之分。凡学校,无论大学、中学、小学,都可以办出特色,凡学科,无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都可以办出特色,甚至同一学科,同一专业也都可以办出特色。
大学的影响和活力在于其特色。云南大学与全国著名大学相比,差距较大,不可能当全能“冠军”,但可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争取单项“冠军”。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正在实施”211工程”建设的云南大学(左:李岚清、右:高发元)
大学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学科特色。云大有特色需要重点建设的学科不少,1996年一期“211工程”预审通过重点建设其中的5个,后来压缩为2个,原因一是资金有限,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最终决定重点建设的民族学和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两个学科,一文一理,基础更好,特色更突出,更有希望成为单项“冠军”。这一重大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争议,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出人预料地与后来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规范地讲,“冠军”学科就是一流学科,不同的是一流学科可以有多个,冠军一般只有一个。一流学科是一流人才、一流设施、一流成果的集中体现。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为学科实力,一流学科越多,学校的综合实力越强。“冠军”是实力、精神与荣誉的象征,不会轻易获得。将竞技体育精神引入学科建设,打造学科“冠军”,是为了自加压力,突破学校学科建设瓶径,全面带动学科建设,通过打造一个个单项“冠军”学科,把云大建设成特色突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杨振宁先生参观指导云大一期”211工程”建设项目远程教育中心,校党委书记高发元(左),校长朱维华(右)介绍。
打造民族学“冠军”主要采取五大举措。
一是构建大民族学学科群,或大民族学,把民族学做大做强。为此,通过机构改革,将民族学有关的人才、研究成果、研究基地、图书资料、学位授权点等资源集中到一个学院,把分散的指头握成一个拳头,把个人的单打独斗组成一盘棋,形成以一个学院为主、多学科合作,主要学术带头人领衡,可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民族学学科群。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费孝通副委员长视察云南大学,校党委书记高发元(左)、副校长倪慧芳(右)介绍一期“211工程”建设民族学等学科建设情况
二是加强民族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博士学位授权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一个首要标志,它与人才的关系如同庙与菩萨的关系,没有庙引不来菩萨,庙小了原来的菩萨也畄不住。当时云大包括生态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仅有2个,民族学更甚,没有博士学位授权,可谓有菩萨没有庙。博士学位授权点少,是云大学科建设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学科建设的其它矛盾才可以迎刃而解。云大民族学有传统、有成果、有队伍,基础好,在1996年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后,再接再厉,1998年超常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点,之后二年多又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一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民族学博士授权点包括民族文化、民族婚姻家庭、民族经济、民族法律四个方向,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授权,下设民族学、马列主义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五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64本,1700余万字
三是组织全国民族村寨调查。这次民族村寨调查以村寨为调查单元,选择与56个民族相对应的56个村寨为调查点(包括后来补充调查的汉族村寨)。调查点人口必须有一定规模,并且为同一民族,或同一民族占比不得少于百分之九十五。调查内容涵盖各村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取得经验,调查分两批进行,从入村调查到成果出版,第一批用了14个月,第二批用了12个月。两批调查人员共352人,来自包括台湾的全国15个省(区)的48个教学科研单位。所学专业涵盖社会科学大部分学科和生态学、遗传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共出版调查资料和研究报告64本(包括汉族1本),1700余万字。收集了大批实物,拍摄了14000多幅照片,摄录了一批音像资料。这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民族调查半个世纪之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民族调查。这次调查达到了为民族学研究提供大批丰富鲜活材料,为国家完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以及为将来跟踪调查提供样本三个预期目的,其价值和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凸显。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
四是建立民族村寨研究基地,通过“日志”观察该村寨的变化。民族和民族文化变迁的科学结论,需要变迁过程的数据支撑,然而,民族学有些问题的研究常因为缺乏这样的数据而无法进行。建立民族村寨研究基地,以“日志”获得村寨变迁的数据,是发展、创新民族学人类学的有益尝试。云大一批民族村寨研究基地的建立,还为师生走进田野,撰写论文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
五是建设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其血样采集列入全国民族村寨调查计划,学校遗传学师生在调查组的大力配合下,分两批(次)入村采集,每批(次)用时1个月。在中国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建设期间,与复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斯坦佛大学、德州大学和泰国清迈大学合作,在国际著名《人类遗传学》刋物发表《y染色体基因型指示喜玛拉雅山地区史前期人类迁移的历史》一文,得出“汉藏同根”的重要结论,使“汉藏一家”的民间传说得到科学证实,为民族学与遗传学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云南大学怒族调查研究基地
云大民族学通过“211工程”重点建设,成为单项”冠军”,大踏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民族学超常发展的同时,学校另一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一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也快速发展。该学科依靠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以进化生态为中心,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运用研究为主体,实现了“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学科建设重要指标零的突破而跃上新台阶。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民族学和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的崛起,改变了云大学科建设长期“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历史,有力地带动了全校学科建设。一是停办了预科和专科,发展了研究生教育,成立了研究生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二是引进了以侯先光,张克勤,何大明为代表的一批拔尖人才,巩固和壮大了教学科研队伍。三是学位授权点建设、实验室建设、研究基地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一系列体现高层次,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学校教职工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普遍得到改善,集资新建住房1500套,基本解决了教职工長期没有住房和住房不达标的老大难问题。在确保本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人尽其才,为本校领导班子和国家机关输送了20多名厅级和省级领导干部。与社会合作办学,创办了国际文化学院(后来停办)、滇池学院和丽江旅游文化学院,从开办至2021年10年,累计毕业学生近12万人,在校生4万多人,不花国家一分钱,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助一臂之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由5万元科研经费起家、资产30万元的云大科技1998年成功上世,市值50亿元。

云南大学:从“211”、“特色”、“冠军”到振兴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教学科研快速发展的同时,学校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气氛活跃,面貌一新。
云大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坚持“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冠军”学科,高水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再度辉煌的新时期。有一流学科,才会有“双一流”大学。民族学和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的崛起,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云大跻身全国“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高发元,教授,时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本文系胞波网独家稿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aukphaw.net/64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4月10日 下午2:19
下一篇 2023年4月12日 上午11: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胞波(同胞兄弟)传统源于中缅民间,基于民间,成于民间!“胞波网”承续胞波情谊,促进两国人民之相互了解与理解,服务民间交流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