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亲仁善邻成就了中国的大与久,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显著特色。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作为一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对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有重要意义。在与周边各国相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
 
这一处世之道穿越时光历久弥新。中共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亲仁善邻,指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新社“东西问”栏目近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姚中秋,解读在国际局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上升、局部冲突不断的背景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这样的坚持有何世界性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对待他者展现德性和智慧,中国人“非常早熟”
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千年前就强调亲仁善邻的重要性?亲仁善邻如何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
 
姚中秋:亲仁善邻是中国人很早就总结出来的处理与他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以仁为本,以善为体。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亲仁”的意思是亲近于仁者,也可以说是亲近于仁这个美德本身。孔子也说过“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两个意思:敬人、爱人。用敬人、爱人的美德对待邻国就是“善邻”,也即善待邻者,与邻为善。孔子同样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在处理对待他者的德性和智慧方面,中国人确实早熟,尧舜时期就形成了“协和万邦”“柔远能迩”的观念。
 
相反,自古以来西方的主流观念是,民族之间、邦国之间天然是敌对的。中西之间的观念差异或许可以溯源于生产方式的差异:在文明、也就是国家诞生之初,中国发展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农业型国家,人民通过生产活动解决生计问题,政府则把保障人民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作为首要职能,这是一种“厚生主义”国家。西方文明诞生于西亚、环地中海地区,农业条件不算好,农区与牧区交错,且需要进行远距离贸易。牧人群体为了生存,倾向于进行劫掠、征服,西方历史上几乎所有城邦、帝国都是通过征服的方式建立的,人们很自然地把民族之间、城邦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视为敌对的。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故宫藏英国产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视觉中国 供图
国家不是孤立的,亲仁善邻的长远收益最大
 
中新社记者:亲仁善邻处世之道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之间有何内在关联?历史上,亲仁善邻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发挥了何种作用?这种历史经验对今天有无启示?
 
姚中秋:亲仁善邻成就了中国的大与久,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显著特色。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在大多数时期都是规模最大的国家,力量也是最为强大的,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历代王朝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与周边族群、国家和平相处。在与这些族群、国家交往的时候,遵循“厚往而薄来”的原则。由此也确实维持了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生产得到发展,文化得到积累,成就了中国文明的可大可久。
 
在这个过程中,周边很多族群逐渐被吸引、融入中国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中国越来越大,但并不是通过征服的方式;中国文明辐射周边国家,同样是这些国家主动前来学习的结果。总体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较友善,中国帮助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2010年,日本订制“遣唐使”船。杨振华 摄
 
这样的历史经验对当今世界有很大启示价值。每个国家都不是孤立的,国家有大有小,如何相处?中国历史给出了答案:亲仁善邻的长远收益最大。尽可能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善关系,可以减少冲突,实现共同发展。相反,西方历史上的征服性帝国无不灰飞烟灭。这说明,即便对于自身,强制、劫掠、征服也只能得益于一时,终究无益于长期发展,更不要说本身就是极不道德的。
 
中新社记者:中国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亲仁善邻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契合点,又怎样体现在中国对外交往中?
 
姚中秋: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所有人的普遍、全面发展,作为通往实现这个长远目标的第一步,就应该消灭民族、国家间的敌视和掠夺性行为,实现共同发展,这就是亲仁善邻。
 
马列主义与中国思想是高度相契的。也因此,环顾今日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真正做到了亲仁善邻,它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体现在处理邻国关系的“亲、诚、惠、容”理念上,尤其是具体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中。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2022年11月,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中国北海站)在广西北海开赛,来自中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16支船队参赛。毕建东 摄
 
中方这些原则、倡议的本质都是亲仁,国家不分大小,中国均予以尊重,并以成人之美的心态对待。如何成人之美?那就是共同发展生产力。我认为,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了传统亲仁善邻智慧,将其落实在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发展上,用共同发展来解决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可以为“天下一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邻为壑行径是世界动荡混乱的重要根源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出现一些以邻为壑的现象,有的国家在做决策时只顾本国或者己方阵营利益,不愿兼顾考虑其他国家利益。对此您怎么看?
 
姚中秋:历史社会学有一个重要的命题,战争制造国家;西方现代国家就是通过彼此的战争逐渐建立起来。比如西方学者霍布斯就认为,国与国之间永远处在战争状态。西方国家在过去两百年间居于支配地位,可以从世界秩序中获得垄断利益,所以愿意维护秩序——这其实同样是以邻为壑,只不过比较隐蔽。
 
近些年来,西方的垄断权逐渐被打破,以邻为壑就变成公开的、赤裸裸的。比如美国不仅对中国充满敌意,对其盟友也毫不客气。唯一超级大国的以邻为壑行径,就是当今世界动荡、混乱的重要根源。
 
信奉亲仁善邻原则、拒绝以邻为壑的中国,是这个动荡世界的压舱石。中国通过各种努力,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这是一个以发展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国的坚守和努力中看到希望,参与到新秩序的构建中。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2022年12月,由中国担任主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有评论认为,“亲仁善邻”原则超越狭隘民族世界观,为世界化解纠纷提供了启迪,您如何看待其世界性意义?
 
姚中秋:中华民族复兴,带动百年未有大变局,但这不是西方有些政客、学者所想象的霸权更替,而是一次民族、国家间相处的价值、原则的革命。
 
西方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是野蛮的,其本质就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所总结的“强权即真理”。中国坚持亲仁善邻,给这个世界指明了一个新方向,提供了一条新道路,那就是各民族、各国家求同存异,扩大合作,通过持续改善各国人民的生活,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2021南京和平论坛在中山陵音乐台开幕。泱波 摄
 
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至今的执政智慧认为,所谓仁政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治。但如何让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就不能进行掠夺,而需要推进共同发展。为此,就要维护各民族、各国间的和平秩序。因此,我认为新时代借鉴和弘扬亲仁善邻原则的关键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当然,在强权国家还没有接受这一原则的时候,必须与之进行坚决斗争,这不仅是捍卫中国利益之所需,也是为世界开辟新道路的一个环节。
姚中秋:中国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拒绝以邻为壑?| 东西问·释典
受访者简介:
姚中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经学、历史政治学、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出版西方法政译著十余种、中国经史研究著作多种。最新出版著作《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文字编辑:王肃宁
图片编辑:苏丹
排版:高雅曼
责编:彭大伟

本文系胞波网独家稿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aukphaw.net/57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2月15日 下午1:49
下一篇 2023年2月16日 下午2: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
胞波(同胞兄弟)传统源于中缅民间,基于民间,成于民间!“胞波网”承续胞波情谊,促进两国人民之相互了解与理解,服务民间交流及发展......